2015年8月26日星期三

英法遊蹤 -走進莫奈的花園


著名法國畫家莫奈,因其睡蓮一系列作品,令其宅邸與庭園享譽盛。2015年8月6日早上,我跟隨旅遊團從巴黎出發來到吉維尼小鎮,遊訪莫奈的故居與花園,尋找那睡蓮池與日本拱橋。

當領隊說只有60分鐘遊覽時間後,大家都立即抗議。商量後,大家決定將最後的行程縮短三十分鐘來延長這裡的遊覽時間。經過一番擾攘,購得門票之後,我帶著兒子走入莫奈的故居。

穿過房屋,外面是一個大花園,花園種滿了不同種類的花朵,色彩繽紛。正值盛夏,花開得很燦爛,在陽光的照耀下,份外嬌媚。肥嘟嘟的蜜蜂在粉紅色的小花中忙碌採蜜。不知名的粉紅小花像一個小搖玲,蜜蜂把整個身體鑽入花內的樣子十分趣怪。
有感時間倉卒,不敢逗在花園留太多時間。依著地圖去找尋....穿過了地下通道,終於來到了睡蓮池。粉紅與白的睡蓮飄浮在繁茂的蓮葉之間,池邊垂柳翠綠成蔭。陽光的映照下,池水與睡蓮都閃閃發光。在日本拱橋上,站滿了看景緻的遊人。兒子在課堂上曾經臨摹過莫奈的日本橋與睡蓮,來到莫奈寫畫的地方,看到這樣的光景,感到莫名的開心。


限時90分鐘,這麼大宅院,又這麽多遊人,怎可以好好欣賞。急速的腳步中,在池邊我聽到青蛙的呼喚。我放慢了腳步,在蓮葉上看到一隻小的青蛙,我舉起相機,用長焦.....因為心急,結果強差人意。小青蛙好失望,咚一聲跳入水裡去了。


我不懂繪畫,也不懂欣賞畫,只憑主觀感覺去看畫,只分好看與不好看,喜歡與不喜歡。喜歡莫奈的畫,可能畫裡都是與大自然有關。來到莫奈畫裡的風光,恨不得就在這裡住上來。


繞著花園邊走邊拍照,最後走進莫奈的房間。在二樓憑窗而望,看到後花園的風景,花園的佈局顯然花過了心思。我想莫奈曾經在這裡忖思花園的設計與種植;在這裡與第二任妻子愛麗斯渡過快樂的時光。

在搬入吉維尼之前,莫奈曾經過著貧困的日子。當第一任妻子卡蜜兒因病逝世後,奠奈感到十分痛苦。為了生活,撫養兩個孩子,莫奈開始認真繪畫,創作了不少名作。其間,莫奈數度搬遷,後來遇上了愛麗斯。

最後,莫奈搬到吉維尼,向一位田主租下了一個房子,把殼倉改為畫室,又種了一個大花園。附近的環境給了莫奈很多靈感。從此,莫奈的畫作愈賣愈多,生活開始富裕。莫奈於是買了他的房子和周邊田地,著手營造自己設計的園林。睡蓮池、日本橋、垂柳都成為他作品的靈感泉源。


在愛麗斯的逝世後不久,莫奈就患上了白內障,眼疾影響了他對色彩辨別能力。莫奈晚年的作品都呈現模糊輪廓朦朧色彩,而色彩卻濃而偏藍。有說是因他進行過兩次白內障手術後,看到正常人看不到的紫外線,改變他顏色的觀察;有說是因眼疾的影響,他看到的物件顏色都是偏黃,於是就運用藍色中和色調。無論那個說法是真,莫奈晚年的睡蓮作品都是成為了價值不菲的藝術品,也令到他設計的睡蓮池與日本橋聞名於世。

2015年8月25日星期二

英法遊蹤 - 聖米歇爾山


聖米歇爾山原名墓石山,矗立於法國諾曼第附近,由花崗岩石組成,海拔88米,被大片沙岸包圍,每逢漲潮時海水淹沒沙岸時,便成為孤島。

公元8世紀時,據說附近阿弗朗什教區的奧貝爾主教在睡夢中,夢見天使長米歇爾,指示他在此處蓋建修道院。而山上最高之處的一座小教堂,是為奉獻給天使長米歇爾而修建,從此這處便被稱為米歇爾山,也成為了天主教徒的朝聖之地。修道院依山而建,令整個山頭與修道院融為一體,蔚為奇觀。

聖米歇爾山本身的特殊地理環境與山上修道院的建築藝術長期吸引大批遊客慕名而來,而我便是其中一位。2015年,法國時間8月5日8點鐘,我與兒子兩人到達巴黎歌劇院集合,準備跟隨當地的旅遊團出發到聖米歇爾山。

從巴黎到下諾曼第區,乘坐旅遊車大概需要4個半小時。然後改乘專車到聖米歇爾山腳附近,再徒步上山。在旅途上,導遊講解了有關聖米歇爾山的資料,也提到諾曼第戰役中的一些事蹟。

讀過歷史課的,大概都會知道登陸諾曼第這一個戰役!那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一場重要戰役。當時盟軍主要是英、美與加拿大的軍隊。是次的戰役中,英軍的首批部隊在戰火中,幾乎全部陣亡。另外的美軍空降師因為沒有經驗的領導員和諾曼第的複雜地形,部隊被散落各處,無法即時跟其他盟軍會合,有些傘兵更不幸降落海中與德軍預設的深窪中淹死。搶灘成功後,其他歐洲軍隊加入盟軍。這場戰爭,盟軍最終打敗德軍,得到最後勝利。今年剛好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70年週年,來到諾曼第附近,再聽起D Day 的戰爭慘況,心裡有一種難以言喻的感覺。


從遠處看聖米歇爾山竟有點像一座城堡。

當我到達山腳附近,就已經看到山上的修道院,其景色跟網上的照片一樣壯麗,卻又多了一份莊嚴。與其說我看到的是一座山,不如說那是一座修道院的山城。當我走到山腳之下,可以想像得到,當海岸潮水洶湧而至之時,潮漲吞噬山邊的流沙,令此山成為孤島,與外界隔絕之時,只有海鷗才能自由往來。


遊人不斷,如潮水湧入。
從正面這樣看,很有氣勢。
山下有不少酒店,入住當中就可欣賞潮湧之景。
長袍隨風飄揚,修女在遊人當中,
有著不同氣質。


沿著山路向上走,密密麻麻都是遊客,寸步難移。山腰兩旁都是食肆與售賣紀念品的商店。山上的修道院由公元十世紀開始修建,在之後的不同世紀中,陸續修葺與擴解。逐漸修道院與其他建築群與山成為體。而山頂上教堂,充滿著宗教傳奇色彩。壯觀宏偉的修道院,在歷史洪流中,曾扮演不同的角色,穿梭其間,你可會想到,在維京人入歐陸之時,這裡成為了農民的避難所,在法國大革命時卻用來囚禁罪犯與政敵。
Mr "Google map" 的袋上寫著"1944-2014 Normandy" .
山裡都有不少商店,生意也十分好。
法國國旗代表了「自由、平等、博愛。」
樓梯通往昔日的囚室。

塔裡困著的"鷹",背後不知有什麼故事?
從半下向下望去.....
教堂走廊的柱都是古蹟。


教堂內的窗檯都塌了,只用玻璃封起,畏高的我 * *
教堂外面,風光如畫。
從山上俯瞰山下路面情形。


當我到處山上最高之處,看到教堂歌德式的尖頂,頂上是大天使聖米歇爾的雕像,鍍金的大天使像,手持著利劍,展翅欲飛,在法國人眼裡,他守護著法國,庇護著諾曼第大地。此刻,一隻海鷗在教堂繞著天使像低飛盤旋,長長的白色翅膀,我彷彿看到了天使的翅膀,聆聽到天使的聲音。


塔頂就是大天使像米歇爾。

教堂外的廣場
來到這裡竟有似曾相識的感覺。
教堂門邊的巨輪不知有何用途?
耶穌被釘十架的表情痛苦。
千里迢迢來到,離開前再拍多幾張。
把鏡頭伸出行人路的欄杆外,拍到的景致。

前往聖米歇爾山的免費專車
坐馬車可以感受一下古代的風情。
踏著單車來也不錯。


附註:
儘管知道這是個旅遊勝地,沒想到遊人真的會那個多,多得是超乎我想像。導遊很有經驗,預先給大家解釋後,就收集費用,她自己先跑上山幫我們去買修道院的入場卷,然後在會合的地方,把修道院的入場卷派給大家。這樣我們就可以按個人喜好與速度上山。

因為超過20人,她幫我們以團體票七歐元購得入場門票,比原來的票價平了兩歐元,我們更直接入修道院參觀,省卻了排隊買票的時間。多得導遊小姐的悉心安排,大家就可安心拍照與欣賞沿途風景。補充一句,所有18歲以下的遊客都可取得免費入場門票。

在此,多謝網友Choilin Wong 介紹「歐來歐去」這個本地遊旅行社給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