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10日星期四

英法遊蹤 - 肯辛頓宮與自然史博物館(倫敦篇)


7月31日的早上乘搭倫敦地鐵到南肯辛頓(South Kensington),走出金鐘道站(Queensway Station)不一會,便找肯辛頓公園的位置。從公園入口走了十數分鐘,看見一個美麗的大池塘。這池建於1730年,是當時英王喬治二世為了點綴王宮的風景而設,被命名為圓池(Round Pond)。

當天的天氣實在不錯,藍天與白雲都倒影在池面上。有幾隻天鵝與一大群鳥兒浮波在水池上。可能陽光有點曬,一隻小鳥索性把俏臉都鑽進水去。不知那兒來了驚嚇,嚇得海鷗帶著其他鳥兒都飛起來。不過,這樣的場面倒令整個公園都生動起來。轉個彎後,大家又安靜地在池水上盪漾盪漾。忽然遇上這樣幽美的風景,有點情難自制。不知不覺間,在池邊消磨了一個多小時,差點忘了今天的第一個行程-肯辛頓宮。

肯辛頓宮座立在圓池不遠之處,紅色外牆的大宅院,只有兩層高,一點都不像皇宮。肯辛頓宮分開兩部分:一部分是具有歷史性的地方,開放給遊客參觀;另一部分是皇家的私人府邸,如今裡面住著劍橋公爵與公爵夫人,也就是大家熟悉威廉王子與凱特王妃。

走進從前的皇家住所內,雖然看不到金碧輝煌的裝潢,但簡約中帶著一份典雅高尚的皇家的氣派。

王宮後面是一間餐廳。
沿著指示走,一邊看優雅的裝潢與佈置,一邊看有關的資料,從皇室貴族生活的逸事中,我感受到一份無奈與悲哀悄悄的從字裡行間滲出來。

原來,這裡原本是一座商人的宅院,建於1605年。1689年,當時的英王瑪麗二世與威廉三世,因不想住進倫敦中心的白廳宮,便從諾定咸伯爵手中買下此棟大宅,改建為他們兩人的王宮。五年後,當時只有三十二歲的瑪麗,卻因感染天花而逝世。瑪麗的死亡,對威廉打擊很大。他不但傷心欲絕,更悔恨早年對瑪麗的冷淡。他遵從瑪麗的遺願遣走了他的情婦。之後,威廉一直拒絕續絃,在孤獨的日子中繼續统治英國。

行得倦了,可以坐在長椅上休息。
除了這張長椅,宮內還有不少地方供遊客休歇。
畫廊與樓梯都是英王喬治一世僱用藝術家威廉肯特所設計而建成。

沒有子嗣的威廉逝世後,瑪麗的妹妹安妮便繼承王位,於1702年成為英國女王。安妮是一位不幸的母親,她懷孕共18次,不是流產便是夭折,只有一個孩子成功出生。不過,可憐的小王子卻在11歲那年死於天花病。

安妮成為了女王六年後,王夫喬治親王病逝於肯辛頓宮內。傷心的安妮離開了肯辛頓宮十八個月後,才重新回來居住。又過了六年,四十九歲的安妮在肯辛頓宮病逝。之後,接任的喬治一世、喬治二世與喬治三世也以肯辛頓宮為主要居所。

王宮窗外風光如畫。
因為參觀人數有限,我慢了一步,
被拒於皇家花園外,無奈只餘,只好在外拍一張作為紀念。
花園外的小徑十分清幽。

1819年,英王喬治三世的女兒維多利亞出生於肯辛頓宮內。沒有人知道是什麼的原因,維多利亞一直跟母親同睡於一間房間內。肯定的是因為王位繼承人的身份,維多利亞的母親肯特公爵夫人接納了家臣的建議,設立了一套特別規條來管教維多利亞。這套嚴苛的規條被稱為肯辛頓制度 ( Kensinghton System)

在母親的嚴厲的監管之下,維多利亞過了一個寂寞又不愉快的童年。1837年,剛滿18歲的維多利亞就在這所王宮內獲悉叔父威廉四世的逝世,並接任為英女王。

在二十一歲那一年,維多利亞跟比她年幼三個月的表弟成婚。婚後,王夫阿爾伯特親王跟女王住在肯辛頓宮,成為女王的守護天使。可惜,王夫在四十二歲那年病逝。留下來的維多利亞,為悼念亡夫,在之後的日子中只穿黑色衣服,過著有如隱居的生活。

維多利亞女王育有九名子女,其中的露易絲公主是一位出色的雕塑家。
豎立在肯辛頓宮前的維多利亞女王雕像,便是露易絲公的作品。
在我探訪肯辛頓宮之時,
維多利亞是英國在位最長的君主。
在她統治的63年當中,
英國逐步走上繁榮與和平。
維多利亞時年代也是大英帝國的黃金年代。



現任英女王伊莉莎白二世並沒有像她的高袓母入住肯辛頓宮,而她的妹妹瑪嘉烈公主在成婚後,便與當攝影師的丈夫入住肯辛頓宮。不過,兩人的婚姻只維持了十八年。原來,瑪嘉烈曾經與已婚的財務總管唐森相戀。唐森與元配離婚後便向瑪嘉烈求婚。由於瑪嘉烈公主當其時是英國王位的第二位繼承人,這段婚姻遭受到皇室的阻止。

還有大家熟悉的戴安娜王妃,當她與查理斯王子成婚後便開始住進肯辛頓宮。婚後,戴安娜成為英國王室的明星,她的服飾、衣著與髮型都成為英國女性模仿對象。在眾人眼中,她過著童話的生活,又豈知道她活在壓力與衝突之中。丈夫與舊情人發展婚外情,令婚姻記起紅燈。1997年,與王儲查理斯離婚一年後,戴安娜卻因車禍身亡。當死訊傳出後,超過十萬個的哀悼者來到肯辛頓宮門外追悼戴安娜。

寫到這裡,忽然想起早前一套十分受歡迎的韓國劇集「繼承者們」的一句口號: 「欲戴王冠 ,必承其重。」

色彩繽紛的牆紙是以戴妃為主題,
不知是誰的主意呢?
展覽館展出不少王室女成員的服裝,
但我獨愛戴妃的衣著。
大家可認得這些晚裝?

離開肯辛頓宮,順道去參觀自然史博物館,見識那巨型恐龍的骨骼。博物館創建於1881年,宏偉又華麗的建築已經十分吸引遊客。自然史博物館跟大英博物館甚有淵源,因館裡的收藏品基本上是來自大英博物館,也跟大英博物館一樣,不收取入場費。

因為還有另一個地方趕著去遊覽,我怱怱在館內遊了一圈便離去。裡面珍藏著大量動植物與岩石礦物的標本,當中也有數以萬計的古生物化石標本。如果,真的要認真欣賞,恐怕要花上一天時間。

能夠親眼看到恐龍的骨骼,感到十分興奮。

2015年9月3日星期四

英法遊蹤 - 巴黎,去又來。


20年後重遊巴黎,看到的,沒有看到的,都與從前的記憶交替。巴黎的鐵塔仍然浪漫動人。貝聿銘的玻璃金字塔不單是羅浮宮的入口處,也是新與舊的融合。不過,新與舊都只是相對的說法。廣埸上的遊客都興奮地站在石躉上,不約而同擺出手執金字塔的手勢,你可會是其中一位?

羅浮宮始建於十二世,最初是用作監獄,
後來一度成為皇宮,最後成為藝術品博物館。


1989年為紀念法國大革命200周年
而修建的玻璃金字塔,成為了羅浮宮的入口處

由歌劇院那邊行過來,便看到這個景象。
來過巴黎的,是否有這個印象?

羅浮宮廣場與杜樂麗花園遊人縱多,還是感覺到那份和諧與悠閒。漫遊其中,懶洋洋的,我懶得舉起相機。行得攰了,索性在噴水池邊,看看海鷗與水鴨游泳。

杜樂麗花園 (Jardin des tuileries)
位於羅浮宮與協和廣場之間。
1564年時為了興建杜樂麗王宮而設計。
和諧共處

來到協和廣場,一片寧靜。可會想到在兩百多年前,一場風起雲湧的革命,推翻了君主專權制度,也在這裡架起了「斷頭台」。第一個被推上「斷頭台」的法王路易十六,之後就是他的瑪莉皇后。我依稀記得看過一幅圖畫描述觀眾坐著「斷頭台」前看處決。其中一位女士在編衣,每織一針一個人頭便掉下來。還有,杜樂麗公園也曾血流成河,國王的衛兵在這裡被追捕屠殺。沒法想像在追求平等、博愛、和平的過程中,人類可以如此失控,如此恐怖。
協和廣場(Place De La Concorde),
在法國大革命前稱為路易十五廣場。
位在巴黎的核心地帶,以埃及方尖碑為核心。
路易十四雕像
杜樂麗公園附近有個小凱旋門,從前也是為慶祝拿破崙的勝利而築成。在不遠之處,戴高樂廣場上的凱旋門,如今只有川流不息的車輛,不再迎接凱旋而歸的軍隊。

騎兵凱旋門( L' Arc de Triomphe du Carrousel),
是拿破崙(Napoleon)在 1806 至1808 年之間所建,
後來的人又稱其為「小凱旋門」。
雷蒙耶將軍大街(Avenue Du general Lemonnier)

法國女英雄聖女貞德雕像
第一次世大戰法國英雄福希(FOCH)銅像

法國曾經歷過多場重大的戰爭,英法百年之戰、普法戰爭、還有兩次世界大戰。然而在時間的巨輪下,再驚天動地的戰爭都不過是一段又一段的歷史。


巴黎塞納河美得令人不想走動,索性走到河邊坐起來。吃個法國地道小吃可麗餅,看著看著,在巴黎彷彿沒有趕路的人。忽然,想起了聖母院在河的另一邊......聽說治安不太好。

最後一天的早上,我們乘搭地鐵到夏佑宮去拍攝艾菲爾鐵塔。不久前,因版權問題的爭議,都說拍攝巴黎鐵塔會觸犯法例,但來到巴黎,不得不跟鐵塔拍幾張照片。邊拍邊走,經過戰神廣場,很快便走到軍事學校。

夏佑宮(Palais de Chaillot)
這裡是拍攝鐵塔的有利位置,所以遊人特別多。



巴黎軍官學校 (Ecole Militaire),成立於1750。
拿破崙年青的時候曾在此受訓。


在巴黎住了三個晚上,每天都經過加尼葉歌劇院,卻沒有認認真真去看它,印象只記得清晨與傍晚總有不少人聚集在台階前。
下塌的酒店

巴黎歌劇院
是由查爾斯、加尼葉於1861年設計而建成。

最後見識了「老佛爺」的華麗與浮誇,便坐上「歐洲之星」回倫敦去,繼續我在英國未完的旅程。

巴黎老佛爺百貨公司 ( Galeries Lafayette Haussmann ),
其非凡歷史始於 19 世紀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