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3日星期六

英法遊蹤 - 泰晤士河畔 (倫敦篇)

這一天來到倫敦中心遊覽,看到新與舊的融合。屹立在泰晤士河畔的西敏寺、倫敦塔、國會大樓、「大笨鐘」、塔橋與巡洋艦來自不同的年代,卻又同樣經歷過歲月無情的洗禮陪著泰晤士河來到2015年與「千禧之輪」遙遙相對。

西敏寺曾在1245年至1517年重建,
由本來諾曼第風格改建為哥德式建築。
西敏寺的歷史由公元960年開始,原本是為本篤會教士而修建。1066年的聖誕日,威廉一世就在此聖殿內接受加冕,成為英格蘭的國王。從此,西敏寺成為了英王進行登基儀式的場所。

到了16世紀,亨利八世與羅馬教廷斷絕關係,也從這個時候開始,西敏寺便由英王所控制。從舊教發展到新教,西敏寺曾經兩次被關閉。重開的西敏寺,不再是由主教管理,而是而由國王任命的牧師團長。

西敏寺也是君王死後的安息之地。在過去的一千年中,能夠安葬在修道院內的都是君王與王后,但也有不少是英國歷史上的英雄與偉人,當中包括了達爾文、查里士狄更斯、牛頓、瓦特、邱吉爾與一班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捐軀的無名英雄。這裡也有不少英雄與偉人的紀念碑,更設有詩人之隅 (Poets' Corner),裡面葬有一些傑出詩人、劇作家與一些曾在英國文化上有貢獻的藝術家。在這裡,當然會看到莎翁的名字,不過那只是一塊記念碑而已。參觀這個「千年墓園」,猶如進入了時光隧道。
西敏寺的遊人實在太多,一直都只能跟著人潮而行。

聖堂內不准拍照
從西敏寺趕往泰晤士河碼頭途中,看到了「大笨鐘」。在嘈雜的人聲中,忽然傳來洪亮的報時鐘聲,原來剛好是十二時正。那十二下的鐘響,叫我們稍為停下了急速的腳步。
國會大樓的鐘樓可說是倫敦的象徵。
國會大樓就在大笨鐘另一邊,但因趕時間而忽略了。


來到了西敏碼頭,又見人頭湧湧。登上了觀光船之後,我們一邊咬著三文治一邊看風景。當天天氣十分好, 沿途泰晤士河兩岸的地標盡入眼簾。倫敦眼、莎士比亞劇場、倫敦塔、塔橋、「貝爾法斯特號」戰艦與一棟棟獨樹一幟的商業大廈,在藍天白雲下、陽光的掩影中,展示出醉人的風采。此刻,我看到的又豈只是新與舊的融合,泰晤士河畔的種種,可說是英格蘭的文化、經濟、政治與歷史的縮影。

西敏碼頭
轉個彎,到了「倫敦眼」的碼頭。

泰晤士河是英格蘭最長之河流,有「母親之河」之美譽。
在英格蘭的經濟發展上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
泰晤士河於倫敦中心這一段流域,河水十分混濁,
未知是否與17世紀時期的工業革命所引致的污染有關?

莎士比亞劇場(Shakespeare's Globe)
Hay's Galleria 是由舊船塢改建而成。
倫敦塔
建於19世紀末的塔橋,橫跨泰晤士河。
貝爾法斯特號(HMS Belfast)
最近落成的"Walkie Talki"

計劃中的行程還有倫敦塔、塔橋與戰艦,所以我們就在塔橋碼頭上岸,而觀光船繼續向著格林威治方向緩緩駛去。

從倫敦的河口計算,塔橋是泰晤士河上的第一座橋,因此有「倫敦正門」之稱。

倫敦塔是一座堡壘,也是一座宮殿,更是一座監獄。在過去的日子中,這裡發生了一段又一段人驚心動魄的事情。

1066年,諾曼人威廉成功征服了英格蘭,成為了英格蘭國王。為了顯示他的王朝勢力與鞏固權力,他便開始興建這座堡壘堡壘正中間的白塔,就是在那時候開始興建

隨著政權的替,一座又一座以塔之名的監獄陸續興建。 在爭奪無上的權利的過程中,囚禁、處決與秘密殺害都在倫敦塔中發生,令倫敦塔的往昔離不開血腥與殘酷。

從入口處,沿著指示遊覽,從一個塔到另一個塔,要不停在樓梯之間上上落落,其間看過兵器與珠寶的展覽,又看到一隻老虎被困於塔裡狹小的牢籠的投影。

在外面看,沒想到這座堡壘是如此大,好不容易才走完參觀的路線。走出塔外,竟然有如釋重負的感覺。

亨利八世將其第二任王后囚禁於白塔中,
後來以私通罪之名處決。
城牆上的守衛
御林軍
珠寶館最受遊客歡迎,大排長龍。
倫敦塔與塔橋是相連,走出倫敦塔便可去到塔橋。
因為買了三天的倫敦通行証,所以順道進入塔橋展覽室參觀。
上層的行人走廊底部中央是玻璃。
貝爾法斯特號巡洋艦於1938年下水,1963年退役,1971年成為博物館



泊在泰晤士河上的「貝爾法斯特號」戰艦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服役,在D-day諾曼地登陸一役中,有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戰爭已經過去,巡洋艦退役後,成為了博物館。船艙內生動的蠟人像凝結了時間......


在戰艦上走動,有點像進入了迷宮,經常走錯方向。

長官的睡房
郵政室
病房
廚房
麵包房
木工房
還有小賣部
 
參觀完「貝爾法斯特號」後,從戰艦走回地面的時候,偶然看到一隻酒杯放在路旁的石壆上,想起了曹操的《短歌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 憂思難忘 。何以解憂?惟有杜康。」不知當年在戰艦上的戰士也會感慨良多?

2015年9月17日星期四

英法遊蹤 - 皇家植物園(Kew Garden)與喬治的王宮(Kew Garden)(倫敦篇)


離開了自然史博物館,便乘搭地鐵前往皇家植物園( Kew Garden)。由南肯辛頓前往植物園的邱園站 (Kew Garden  Station)花了一個多小時,這個是我們始料不及。

由地鐵車站步行至皇家植物園沿路上,看到的都是一些花園式獨立洋房,環境清幽寧靜。


當我們抵達植物園的時候,時間已經是四點鐘,只剩下兩個半小時的參觀時間。當拿起地圖一看,就知道這麼大的植物園,我們不可能在關園之前走完。最後,我們選擇了喬治三世住過的王宮、睡蓮玻璃屋、溫室與樹頂步行徑為目標。

我們首先去參觀英王喬治的居所。那是一棟紅牆白窗三個樓層的建築物。踏入屋內,看到的是18世紀時候遺留下來的擺設。從地下走到一樓、二樓,看到了喬治三世的王后與三位公主的臥室,但卻沒有喬治的寢殿。穿梭在光與暗之間,彷彿時光倒流了三百年。

17世紀的英國,來了一位法國商人,商人在泰晤士河邊為愛情築起了這棟別墅。一個世紀後,別墅成為了英國皇家的居所。英王喬治二世時期,王后租下這棟別墅作為三位公主的學府。到了喬治三世執政的時候,他把別墅買下並與王室成員開始入住。王后夏洛特住在這裡時,最喜歡走到植物園的另一邊野餐。從此,這棟別墅便成為了英國王室的居所。

後來,喬治三世的精神狀態出現了問題。為了避開公眾視線,喬治三世搬入這個幽靜的王宮療養。陪伴喬治入住的還有王后與三位獨身的公主。

1810年,喬治最疼愛的幼女,因病逝世。喬治為此感到十分難過,過度的悲傷痛導致君王的身體與精神健康逐漸變壞。不久,喬治已陷入永久失常的狀態。最後,喬治被安排到溫莎堡過著與世隔絕的日子,直至1820年在孤獨中駕崩。而王后也在1818年無聲無息的死在自己的寢宮內。

紅牆白窗的別墅建於1631年,原本屬於一名法國商人。

輾轉間,私人別墅成為了皇家學院與住所。

美麗又親切的「女僕」。
1881年,夏洛特王后就在房間內的椅子上長眠。
走出屋外,陽光普照。在宮牆的外面,是2015年。在這一代的王室的是什麼呢?頭上的王冠又代表了什麼呢?

王宮旁邊有一棟紅磚小房子,那是從前的皇家廚房。廚房外面有一個小園圃,園圃裡種植了很多很多不同種類的植物,有很多種類是我從前都沒見過的。當中有不少可供食用的植物,包括一些香草植物。我們三人想過入廚房參觀,可惜找不到入口處。

皇家廚房附近栽種了很多植物。
在這裡想了「草」!
王室廚房有個私家園圃。

餐室(Orangery Restaurant)


看罷玻璃屋裡的睡蓮與溫室中的植物後,已經是5點鐘了。溫室外面是個玫瑰園,在那裡,遇上了一隻傲慢的孔雀。這時候,兒子的腳步突然急促起來,原來樹頂步行徑會在六點關閉,他要趕在5點30分前到達入口處。兒子的腳步快,我無法跟上,只好讓他自己上去看。當去到樹林附近,已不見了他的蹤影。原來轉彎之處便是入口,疲累的我,終於可坐下休息。兒子從樹頂步行徑回來時,心情愉快。

皇家植物園始於1759年,在2003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



溫室

玫瑰園的玫瑰,凋謝的比盛放的多,所以顏色比不上那隻徘徊在花叢中的孔雀豔麗與吸引。草地上,總會見到一群雁鵝在覓食,還有些自由自在的海鷗在低飛植物園裡的樹都很好看,樹林中,一對綠得發亮的翅膀在我面前如閃電經過。在松樹的叢林中,忽然跑出來一隻松鼠....

玫瑰園



地中海式花園

從樹頂步行徑慢步走回出口處,剛好用了半個小時。沿途的風景真不錯。途中跟孔雀再度相遇。孔雀搖曳著如長裙的尾巴在公園裡流連,舉止優雅,猶如王后一般。

博物館
中式塔

水神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