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25日星期二

香港周圍去 - 饒宗頤文化館 (活化了的荔枝角醫院)

春花吐艷滿山丘,滄桑在古樓。
昔日艱難過渡處,今天寫意君遊。

那天,心情糟透了,我便走去那連接「美孚新村」與「曼克頓山」的行人橋上看風景。在橋上,看橋下的路人。在橋上,可以近距離看到盛放中的木棉花。火熱的紅色告訴你溫暖的日子已經來臨。在橋上,我眺望對面山嶺上,看到山坡四處都開滿了宮粉羊蹄甲,柔和的粉紅與純白色的花朵像新娘子上的婚紗,令人想去親近一下,於是我便索性走上山坡上去「一親芳澤」

我沿著天橋行,沿著指示很容昜便到達目的地,那處前「荔枝角醫院」舊址,為香港三級歷史建築,經「活化」後成為現在的「饒宗頤文化館」

昔日的醫院住的多是要隔離的病人,如今的文化館已成為遊人的好去處。
未去饒宗頤文化館看花之前,先來個熱身。
饒宗頤文化館 入口處的芒果樹也開滿了花。


荔枝角醫院下院全由紅磚砌成。
清潮粵海關此設立九龍關分關。
在這裡曬太陽也不錯。
好像走進電影的世界。
這裡充滿了昔日殖民地風情
桂花飄香

與曼克頓山遙遙相對
花兒正在跟對面的住客打招呼。
附近樹木環抱,環境清幽。
繁花似錦

綻放的宮粉羊蹄甲一點也不比櫻花遜色

(原來這花有個別稱叫印度櫻花。)

小百科:

前「荔枝角醫院」位於九龍荔枝角青山道800號,建築群依山而建。大致可分為上、中、下三區,建築物全為長方型金字斜頂單層或兩層的樓房,因應多年來不同用途而進行改建,實用為主而甚少細部裝飾,紅磚樓房以傳統一行橫一行直的「英式砌磚法」(English Bond)砌成,結構堅固。

  1. 1881年清政府成立了九龍關。
  2. 1900年興建華工屯舍;
  3. 1904年一艘抵港的新加坡輪船爆發霍亂疫病,用作疫症隔離站;
  4. 當滿清政府被推翻後,1912年英政府加派英軍到港,在此成立「荔枝角軍營」駐紮兩年;
  5. 20世紀初域多利監獄有人滿之患,1924年當局將之稍作修緝改建成低設防的「荔枝角拘留營」
  6. 1937年天花肆虐,香港成為疫埠,經修緝增建成為一所傳染病醫院兼療養院;
  7. 1974年位於喜靈洲的痲瘋病醫院關閉,餘下的病人被送到「荔枝角醫院」繼續療養;
  8. 當痲瘋病人數目日漸減少,便再被改建成一座精神病院;
  9. 2000年,成立「荔康居」,將住有400多名長期精神病患者的「荔枝角醫院」,改變成一所長期護理院,把部份需要較多醫護服務的病人,轉送到其它精神科醫院;
  10. 2008年成為首批發展局的「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下建築物],由中國國學大師饒宗頤擔任名譽會長的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成功獲選進行活化,以「香港文化承傳」為理念,用作推廣中國藝術和文化,除設有展覽館、綜藝館、有蓋庭園、書室外,另有89間旅舍房間及咖啡室等設施。該址最初計劃稱為「香港文化傳承中心」,但最後則定名為「饒宗頤文化館」。
  11. 2012年「饒宗頤文化館」第一期開放。
 (部分資料來自維基百科)

沒有留言: